數字時代,數字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或記錄,數字已經資產化和價值化。
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未來有一天你離開這個世界,與你有關的數字,比如很多賬號密碼,你會選擇如何處理?
“互聯網棺材”話題引熱議
新品略關注到,近日,“互聯網棺材”話題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網絡關注,特別是引發了年輕網友的熱議。
所謂的“互聯網棺材”是指一款讓死者能在生前對自己的互聯網賬號數據進行預處理的產品。
“互聯網棺材”的主要功能為,死后自動發布訃告,通知好友,數據刪除和密碼托管等。其使用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插入USB接口,根據彈出的窗口提示操作即可。
用戶所有的賬號數據都會保存在“棺材”內部,更改需要密碼方可進行操作,若用戶死亡,需要輸入死亡證明編號將“棺材”設定為“已逝”狀態,然后內置的人工智能會進行后續操作。
而且用戶在生前可以自行設置自己的訃告和自動回復內容,也可以選擇設置死后將自己的社交賬號注銷或者刪除所有數據,還可以最多指定三位信任的密友,在逝世后將賬號密碼的副本發送給他們,交由他們對賬號進行管理,所有操作必須在“已逝”狀態激活才能進行。
“互聯網棺材”話題引發了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歡迎,也有網友擔憂信息泄露問題。還有網友表示,我需要,但不需要工作人員處理“后事”,我要找個信任的人或者自動直接刪除。
當數字資產變成數字遺產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最開始的QQ號、電子郵箱、BBS論壇賬號,到如今的微信、社交媒體、網盤、電商平臺等賬號信息,以及數字創作作品等,這些都屬于個人數字信息。
這些數字及相關信息具備相應的經濟價值,比如一位5位數的QQ號曾被賣出27萬元,一個游戲賬號賣出7.5萬元,再如虛擬數字貨幣、NFT作品,以及未來將迎來的法定數字貨幣時代。
數字信息就是數字資產,一旦數字資產所有人離世,數字資產就變成了數字遺產。
數字遺產,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的網絡權益和財產。
早在2003年,聯合國在《保存數字遺產憲章》中明確了“數字遺產”的概念。簡單來說,虛擬財產、社交賬號、游戲裝備、瀏覽記錄……人們生前在互聯網上留下的一切痕跡,都屬于數字遺產。
對于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來說,對數字信息有著較高的安全敏感性,隨著大數據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數字資產價值及數字遺產的認知度也在提升。
誰最關注數字遺產?當然是年輕人。
根據《2020中華遺囑庫白皮書》數據顯示,從2017到2020年,90后立遺囑的人數穩步上升,到去年年底,共有533名90后在中華遺囑庫寫下遺囑。
明顯區別于其他年齡段人群,有21.35%的90后把微信、QQ、游戲賬號的虛擬資產寫進了自己的遺囑中。
在這些寫遺囑的90后的觀念中,虛擬資產的重要性排在第三位,僅次于銀行存款、房產。
未來數字化將會進一步滲透我們的生活,數字資產和虛擬資產會增多,人們也會更加重視數字資產和數字遺產。
數字遺產該如何處理?
近年來,社會對數字遺產話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關數字遺產處理也成為了一個社會話題,有著多方不同觀點。
那么,數字遺產該如何處理?在新品略看來,數字遺產處理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個人虛擬遺產處理問題,其背后更是涉及到隱私、道德、經濟及法律等多方面,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數字遺產處理離不開所有人及相關方、互聯網平臺以及法律層面等多方協作。
首先,站在數字資產所有人角度看,數字遺產應與有形物遺產一樣處理。
新品略認為,數字遺產處理應該和有形物遺產處理一樣,應按照原數字資產所有人的意愿或者遺囑進行相應處理。
根據前文所述“互聯網棺材”話題討論,新浪微博上有一項調查顯示,大概估算有超過70%的網友選擇:不會把自己的賬號傳承給下一代。
也就是說盡管人們看重數字資產或者數字遺產的價值,但很有擔憂,但對數字資產遺物的心態還是比較矛盾的,有不少網友不希望自己家人或者相關人員了解自己的隱私。
可見,站在數字資產所有人角度,數字遺產的討論,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在未來技術操作實踐上,還有許多需要探討的空間。
其次,互聯網平臺、科技企業擔任重要角色,應該加強數字遺產方面的管理、保護及探索實踐。
在數字遺產處理問題上,互聯網平臺、科技公司擔當重要角色,對數字遺產有保護和處理責任。
其實,國內外科技公司多年以來在數字遺產處理問題已經做了一些探索,而且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更注重數字資產保護和數字遺產處理。
2021年6月,蘋果公司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提出了數字遺產計劃,用戶在賬戶中添加遺產聯系人,離世后,遺產聯系人可申請訪問iCloud賬號,并傳輸用戶儲存的數據。
2021年7月,騰訊也公布了一項針對“數字遺產專利”,騰訊允許用戶在離世之后,將遺留下來的數字遺產轉移給繼承人。B站在2020年12月表示,在取得離世用戶的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后,將其賬號列為紀念賬號并加以保護。
可見,互聯網平臺和科技公司在數字遺產處理中至關重要,也是一種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在英國、美國、瑞士等國家,已有專門的公司幫助人們處理離世后的數字資產,數字遺產處理專業化公司未來在國內也有可能出現。
第三,數字資產法律保護同樣至關重要。
對于數字遺產處理法律問題,各界有不同的觀點,過去曾有法律專家表示,對這些所謂的“數字遺產”立法保護并不現實,而且沒有必要。
現已實施的《民法典》*百二十四條規定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財產,包括虛擬財產,都應當視為遺產被繼承。
可見,民法典只是對數字遺產做了一個原則性規定,雖然規定內容簡單,但意義重大,彌補了我國法律在虛擬財產保護問題上的空白,明確了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財產性,邁出了法律全面保護虛擬財產的*步。
盡管目前的《物權法》、《繼承法》以及相關說明都只對有體物作了規定,數字遺產可能涉及的無體物的繼承無法找到明確法律規定。
但近年來國內對數字資產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早在2019年就有法律界人士呼吁數字資產立法應該納入視野,就產權界定、繼承、轉移、交易、贈予及捐贈等方面作出規定。
任何一項法律都是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近年來我國已經加強在數字經濟領域立法明顯加速,未來出臺數字遺產(虛擬財產)相應法規可能性很大。
美國特拉華州早在2014年10月出臺數字遺產法,成為美國*通過“數字遺產法”的州,后來威斯康星州、康涅狄格州、羅得島州也將數字遺產寫入州法律。
結語
目前,*批成規模的互聯網用戶已普遍在40歲左右,即便是不考慮早逝的個體,20年以后,數字遺產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新品略相信,數字遺產處理問題未來還需要持續探索,數字遺產處理涉及的相關方,乃至是法律規定都將會進一步完善,數字遺產能得到更合理、更完善地處理。
本文最后一問,針對數字遺產處理問題,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