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圈開始崛起一支華為系。
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哈勃投資——華為于2019年4月成立的創投公司,擁有著一個象征著星辰大海的名字,先是投遍了半導體產業鏈,如今開始愈發活躍于新能源賽道上。不久前,哈勃投資剛剛出手了兩個電池獨角獸——衛藍新能源和中科海鈉,節奏兇猛。
不同于哈勃投資,VC圈還有另一群與華為淵源頗深的隊伍——經投資界不完全梳理,方廣資本、千乘資本、華業天成資本、正軒投資、聚合資本等多家機構的創始管理人均來自華為各個崗位。他們走出華為后,扎根于半導體的細分賽道,投出了一些還不錯的案例。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VC圈的華為人身影越來越多。這也驗證了一個趨勢:當互聯網時代遠去,擁有產業背景的投資人開始登上舞臺。
投資界隱形黃埔軍校
華為,走出一群VC
這是一群帶著華為烙印的VC掌門人。
我們先從方廣資本說起,一家并不為人熟知的垂直VC機構,但管理合伙人、聯合創始人洪天峰、張旭廷、錢昱等都出自華為。
其中,洪天峰于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常務副總裁、EMT成員、EMT輪值主席及公司CODO,任職近20年。而另一女將——方廣資本管理合伙人錢昱,曾在深圳華為技術工作4年,負責產品營銷和技術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底,洪天峰離開華為。彼時,他面臨很多選擇,“我在華為已經做到頂峰了,從來沒想過換個地方做職業經理人,那么另一種選擇就是自己創辦一個企業?!庇谑?,在錢昱和張旭廷的加盟下,方廣資本誕生。
與華為同處于深圳,千乘資本創始人出身華為。1998年,熊偉研究生剛畢業就入職華為,一干就是5年,從客戶經理做起,深刻感受了華為早期的“戰狼文化”。2003年,為響應公司的創業號召,熊偉辭職創立了一家創業公司。隨后,他對投資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進入了知名創投機構達晨,一路從投資經理做到合伙人。
2016年,熊偉離開達晨創辦了千乘資本,致力于打造一支“專業+專注”的垂直型、專業化基金。除了熊偉外,千乘資本從一線合伙人到中后臺都有著不少前華為員工的身影,內部華為文化色彩濃厚。
同樣在深圳,還有另一家VC機構——華業天成資本,由前華為高管和資深投資人創立于2015年,創始合伙人孫業林與執行董事任建軍曾任職于華為。其中,孫業林在華為長期擔任高級副總裁,并歷任傳輸開發部總監、北京研究所所長/數據通訊產品線總監、全球服務總裁、光網絡產品線總裁等多個職位;而任建軍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國內網絡MKT總工。
放眼國內人民幣基金,可以看到不少華為人的身影。比如正軒投資創始合伙人胡林平,曾在華為擁有超過十年工作經驗。從1996年進入華為公司到2006年離開,胡林平在華為數據業務部部長、業務軟件全球網絡設計部部長。踏入VC圈后,胡林平先后主導投資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和半導體芯片等多個獨角獸公司。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聚合資本合伙人李旺,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移動系統部總監;湖杉資本創始人蘇仁宏,曾在華為WCDMA基站做過研發部專家組長;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葛新宇曾在華為技術任職;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畢業后的前三年也曾在華為從事技術工作……不勝枚舉。
在硬科技投資的江湖里,華為堪稱黃埔軍校,這里走出一位又一位具有技術背景的投資人。
硬科技時代
他們在細分賽道崛起
時至今日,從華為走出的這一群VC已經像毛細血管一般滲透進科技產業投資圈內,經過幾年蟄伏,他們在消費電子、半導體、軟件、人工智能等等大大小小的細分賽道上開始嶄露頭角。
最為典型的是近年火爆的半導體產業鏈上,華為系VC身影活躍。如華業天成投出英諾賽科、縱慧芯光、伏達半導體、開元通信等多家知名企業。而湖杉資本則已投資晶豐明源、敏芯微電子、英飛源等等芯片公司,打法頗為積極。
更具體來看,華為系VC有的側重于投IT產業鏈上下游;有的主要聚焦于工業科技,具體包括智能制造、工業智能、工業物聯網、新材料四大方向;還有的投向信息科技以及信息科技驅動的行業變革,覆蓋領域包括半導體、智能終端、云、人工智能和企業級服務等。這些都是技術門檻極高的領域,沒有深厚的產業積累是難以觸及到的。
其實從華為出身做投資也并非易事,他們也曾被LP質疑過。方廣資本洪天峰曾提起這樣一段往事,知名天使投資人龔虹嘉問過他,“你們從華為出來的,看那些創業公司,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與華為對比,恐怕沒有一家能入得了你的法眼?”
不可否認,華為背景確實會對日后投資生涯產生重要影響。洪天峰曾解釋,方廣資本的管理團隊都是華為出來的,華為文化里邊關于客戶導向、市場導向、艱苦奮斗等等這些理念,都一直影響著他們。
而從具體案例來看,以華為為代表的大公司帶給投資人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為個人履歷增添了一筆大公司光環,還有眼界、認知、判斷力和人脈資源,這甚至直接影響了項目投資決策過程和投后服務。
從華為走出的投資人,在前東家獲得了有形無形的積累。熊偉曾對投資界表示,“你會感受到一個優秀企業包括文化和管理在內的方方面面,也會明白一個初創公司最終能否走向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要素?!?/p>
洪天峰也提到,在華為工作多年體會最深的是,一個企業要想更好地發展,企業文化是重中之重,基礎中的基礎,核心關鍵中的核心關鍵,一個企業能走多遠、能走多久,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企業文化決定的。
這一影響直接體現在機構的投后服務中。如投資國產軟件華天軟件后,洪天峰曾在華天軟件開展了“企業以客戶價值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建設”專題交流會,時間長達8個小時。
華為是中國創業公司的標桿。正如本土創投大佬張維曾評價,“華為并沒有在很多的領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像這樣的企業其實并不多。它高度的聚焦,高度通過長期持續的研發投入,持續的壓強,在個別領域取得了一個艱苦的突破?!?/p>
所以我們不難觀察到一個現象:在互聯網時代,華為出身的VC并不顯眼,如今進入硬科技時代,這一群人憑借著深厚的產業背景和豐富的實戰訓練,開始投出了一筆筆令人刮目相看的案例。
沈南鵬:最好的投資人應該是懂產業的
華為系VC崛起并非偶然。
眼下以哈勃投資、寧德時代、小米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大爆發,一個投資圈共識再次擺在我們面前——具有產業背景的投資人擁有與眾不同的優勢。事實上優秀投資人畫像多種多樣,而擁有產業背景的投資人其光環越來越醒目,VC/PE也越來越偏愛擁有產業背景的投資人。
紅杉中國合伙人鄭慶生曾表示,當下的投資環境需要財務投資人加速“進化”,不僅需要完成從“信息差”到“認知差”的轉變,甚至需要預判趨勢的發生,如何預判和創造趨勢,完成不同趨勢間的比較和判斷,需要跟產業結合。
其次,技術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投資對象不僅僅是科技公司,投資機構也應當是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產業投資,賦能企業全生命周期。
簡而言之,投資人光有金融背景已經不夠用,產業背景越來越重要。投資界獲悉,近期某一線老牌美元VC科技方向開放了軟科技賽道的Associate投資職位,招聘要求中的硬性要求是,候選人工作經驗3-6年,必須有1.5年及以上產業經驗。
另一家2021年成立的科技基金正計劃招聘芯片、機器人、生物醫藥、材料等方向的投資人,主要聚焦早期,招聘需求中明確寫道:博士背景優先,海外知名公司技術研發產品等產業工作背景優先,需要候選人對技術有深入研究且有前沿判斷力。
擁有產業背景的VC到底有多搶手?以北京一創新藥投資人為例,先前他曾在知名大藥企工作了多年,干過研發、運營,BD等職,2020年轉做投資時,投資機構為他開出了百萬元薪水,而在這之后仍有不少獵頭找上門,甚至鼓動他單獨募集基金的人也來了。
如今看來,紅杉中國沈南鵬的一段話極具前瞻性,他曾提到:“在智能時代,好的資本一定不是純金融投資者,而是戰略投資人,最好的投資人應該是懂產業的投資人?!?/strong>
沈南鵬分析,今天的產業細分越來越重要,在每個細分領域中,作為投資人都必須成為這個行業中的專家,成為真正能夠幫到創業者的投資人。如果沒有這樣的產業背景,沒有辦法對產業有全面的布局和觀點,這樣的投資人也沒辦法真正幫助創業者完成戰略使命。這種戰略角度是每一個好的投資人必須要有的素質?!?/p>
達晨財智肖冰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招更多技術人員加入團隊,是我們投資上要做的改變。目前,我們的投資團隊中基本不招學金融的人,不招學財務的人,基本都是招有技術背景、有產業背景的人才,甚至是做研發的人員。這樣投資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投到那些真正前沿技術項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