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去過咖啡館了?現在咖啡館里的人們都在聊些什么?
以前的咖啡館里,人們或激情,或精致。
創投圈的人們,聊創業、投資、商務合作,動輒數千萬、幾個億的融資,估值快要買下整個地球。你可能經常遇到,特別是在那些創業咖啡館里,熱火朝天,連空氣里的灰塵都是躁動的、滾燙的。
還有CBD的高級白領們,他們或三兩一桌談著業務;或獨自一人,坐在窗邊,點杯美式,戴著耳機、盯著Mac屏幕,偶爾兩手指滑拉一下觸板。就這么半天就過去了。
然而這幾年發生了很多改變,疫情和創投環境等多重影響下,市場環境正發生著改變,一些行業洗牌,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多多少少的變化。
如今,無論是出入咖啡館的普通打工人,或還是創業者、投資者,他們談論的話題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他們還聊融資、合作嗎?在生活方面他們又聊些什么?
筆者花了一下午的時間輾轉7家咖啡館,也許從他們在咖啡館的片段對話能夠了解一二。
最早的創業咖啡館車庫咖啡
從座無虛席到空蕩無人
第一站筆者來到了中關村創業大街,這里的創業咖啡館、創業空間可謂遍地都是。
3W咖啡和車庫咖啡分別在創業大街的兩頭,一個是帶有戶外空間地面咖啡館,一個是在2層。
先簡單介紹下這兩個咖啡館。兩家咖啡館都是創立于2011年,與普通咖啡館不同,它們都是定位為創業咖啡館。那正是移動互聯網爆發的時代。
先說車庫咖啡,它由11位天使投資人共同創立,2011年4月7日開始營業,號稱是全球第一家創業主題的咖啡廳。
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在2013年曾發文談及前兩年車庫的迅猛發展,“第一年換了將近7-8000張名片,最多一天要交流將近30個團隊,到目前為止(2013年)一共得聊了上千個團隊”。
另外據2018年一篇報道,當時車庫咖啡運營團隊稱,車庫咖啡服務創業者數十萬人次,對接投資者數千人,超過1500家創業企業從車庫咖啡走出,包括錢方科技、皮影客、魔漫相機、企業灣、墨跡天氣等知名創業企業,總融資額超百億。
而2018年一批幣圈“大腕”頻繁出入車庫咖啡,掀起一陣所謂的創業浪潮,也將車庫咖啡推到一個新高潮。
不過也在這一年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甩下一句“你們玩吧,我不玩了”,徹底退出車庫咖啡。
比起當時的人頭攢動,當筆者再來到車庫咖啡,看到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偌大的車庫咖啡館,應該差不多有近百個座位,但是筆者去的時候僅看到5個顧客,其中一個還趴在桌子上休息。
館內安靜的出奇,5個人分散地坐著,有人敲擊著電腦,有人在紙上寫寫畫畫,或者看手機。
咖啡館是開放式的,有點類似于一個中型會議室或者說是圖書館,這與傳統的咖啡館還是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筆者點了一杯龍井,左右打量了許久,確實無法將報道中熱鬧的創業圣地和現在的安靜畫等號。
待了大半個小時,便離開了。
3W咖啡
大家閑聊生活、工作
沒人聊投資創業
3W咖啡是由拉勾網創始人許單單在2011創立,稍晚于車庫咖啡,獲得了包括徐小平、沈南鵬、陳大同、莊辰超、孫陶然在內的約180名互聯網投資人和高管在內的種子資金。
可以看到,3W成立時股東囊括了領軍企業家、投資人、知名創業者、媒體意見領袖等多個領域的互聯網業界影響力人士。
不過3W和車庫的不同點也很明顯,車庫創始人都是投資人,而3W更像是一個圈子,它的人群分布更廣。
體現在店面上也很容易看出差異,3W就和普通的小咖啡館一樣,它在室內只有7個雙人桌,估計空間也就最多20平米,可能還不到。不過它在外面還有幾張大的椅子。
3W看起來更加休閑,在筆者待的1個半小時里,基本都有人在聊天。
剛到時,室內有4個桌子是坐著人的,其中兩位男士各獨坐一桌,另外兩桌均是一位男士一位女士。
獨坐的兩位男士都面對電腦,全程沒有說過一句話。
其余兩桌一直在聊天,其中一桌的話題比較分散,在閑聊生活和工作。
另一桌談話中則提及了裁員、資源渠道等詞,看起來應該是同事。
而在外面的長椅上,有三個人一開始談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庫啥的,私心想著終于有人談創業了。不過后來又來了幾個人,隱隱約約聽到在和對方聊產品報價、產品功能,基本確認只是一場銷售活動。
在離開時,聊天的這兩桌都已經走了。聊創業談投資的真沒看到,似乎和普通的咖啡館并沒有什么不同。
不過3W咖啡杯子上的標語很有創業感:很想休息,不,你沒錢。
事實上,在看了這兩家創業咖啡館后,發現聊創業、投資的太少了,就連商務合作也不多,更多的是安靜的工作或是閑聊。
朝陽普通的咖啡館
刷劇閑聊,鮮有人聊工作
第三站從海淀來到了朝陽亞運村一帶某咖啡館,這是一家較為休閑的咖啡館。
從一進門就能看出它與上述兩家創業咖啡的不同。它面積大,但不是類似于圖書館式的通透。
剛進門是開放式地擺放幾張桌子,有點類似于飯店的普通就餐區。再往里是狹長的空間,通過過道和矮墻又把空間分成三列,相比于創業咖啡館這里分布、裝修更加休閑,還有一定的私密性。
還有這里要熱鬧多了,幾乎全部坐滿,獨坐的年輕女性居多,她們有的在吃東西,還有刷手機、電腦辦公的,還有家長帶了三四個孩子過來喝冷飲的。
筆者在滿是男士的旁邊座位坐下,不過他們好像也是同事,隱約聽著在聊工作。
據悉,這里經常爆滿,很多人在看劇。不少家長帶孩子過來避暑、寫作業。
看起來這和以前并沒有太多的不同,大家點一杯咖啡,或打開電腦,或玩手機,大多數就那么安靜的坐著。
望京阿里中心的星巴克、Costa
門外人來人往,店內安靜松散
趕到望京核心地段的時候差不多快6點了,筆者選擇了阿里中心附近的咖啡館作為探訪目標。
旁邊就有兩家咖啡館:星巴克、Costa。本來想著附近都是互聯網巨頭,說不定還能聽到點八卦消息,但終究是錯付了。
兩家咖啡館都是人極少,Costa目測只有5、6個人,星巴克也不到10個。
偌大的星巴克寥寥的擺放著一個長桌,還有6、7張雙人桌,顯得十分空曠。店里只有幾個女生圍著長桌聊天,話題無非是飲食、購物。其他人或獨坐,或端著電腦在敲擊。
而在咖啡館外,卻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動一靜,很有對比感。
沒過一會,服務員就趕人了,原來這里6點半就打烊了。幾個女孩子悻悻離去,筆者也是。
最后一站CBD咖啡館
有人談及創業
有人秀offer,還有人吐槽公司
有咖啡愛好者還向筆者推薦了兩個地方合生匯Costa、華貿星巴克。
合生匯Costa比望京的空間要大很多,大概能坐三四十人。上座率估計有一半,大部分都是閑聊的。
不過筆者還是聽到兩位疑似老板的男士在聊各自的公司。其中一人談到合伙人給自己一千多萬去干某事(這是今天聽到的最大的數字)。他們之后又聊到美股中概股,說公司在美國為了某件事花了500萬沒做起來,還說杭州的分公司業績不好。
另一桌疑似母女的兩人則在吐槽公司出差不給審批。
其中一對男女顧客挺引人注意,男士在聊自己的工作,他稱自己收到很多大廠offer,不過女士并沒有回應什么,只是表示想先去吃飯,感覺像相親的。
再看看華貿星巴克,人不多且基本都是帶電腦獨坐,十分安靜。
咖啡館里人們更關注當下
花一下午時間跨越了小半個北京,輾轉多個不同地點、不同風格的咖啡館。能直接感覺到的是咖啡館的人確實比以前少了很多。
也有經常泡咖啡館的資深人士說,聊幾個億融資的話題確實很少了,但是商務合作還是有的??Х瑞^人流量確實少了很多,也許和限流也有關系。
在這位朋友看來,大家聊的話題可能還和以前一樣,和平時沒多大區別,有事還要談事。
其實筆者這一圈走下來,感受大概也是如此。
對于創業咖啡館,或許過了創業的那波草莽期,隨著創業更加專業化、程序化,它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在筆者看來,創業咖啡館重要的是它曾見證一群人“星火燎原”,創業咖啡更是一種精神內涵,向前向上才是蘊含其中的魅力。
我們也許懷念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但沒有了創業者的創業咖啡,或將回歸它的最初本質。
而普通咖啡館里,人們還是一樣的談論生活、工作,只是話題中難免少不了疫情,以及裁員等職場生存困境。充滿激情的創業熱潮不再洶涌,人們更加務實,更關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