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即將每年減少
中國人口即將邁入負增長階段。
8月1日,國家衛健委黨組在《求是》雜志刊登署名為“中共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的文章中指出:隨著長期累積的人口負增長勢能進一步釋放,我國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
這是官方口徑*次宣布我國總人口將負增長,即每年的死亡人數將大于新增人口數?!笆奈濉敝?021年-2025年,也就是*近兩三年的事。
其實關于人口負增長,在十多年前,不同的機構、學者早就預測了這一結果——晚的推算是在2035年,早的為2027,大多預測時段都是在2027-2030年之間。
人口學認為,要達到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保持人口簡單再生產,即上下兩代人口的基本平穩,總和生育率至少要達到2.1。
而我國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從1990年代開始,我國便進入了低于更替水平的低生育時代。1990年,我國婦女總和生育率是2.17,1991年降到2.01,此后,我國的生育率就一直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處于低生育水平狀態。
也就是說,我國已經在低生育水平的狀態下,持續運行了近30年。人口負增長,不過是長期維持低生育率的必然結果,是完全有跡可循的。
只是,我國的人口負增長,的確比想象中來得更快,很可能就是今年了。
在4月舉辦的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就曾表示,“今年可能人口負增長,比聯合國此前預測的人口負增長提前了十幾年?!?/p>
2021年,我國的總人口已經接近零增長,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均創下1949年以來的新低,新出生人口約1062萬人,死亡人口約1014萬人,二者已經十分接近。
換句話說,在我們這個14億人口的大國,去年一年的新增人口數只有區區48萬,而只要人口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負增長的歷史拐點就會到來。
具體到省級層面,人口負增長的省份數量已經在擴張。
從近段時間全國各省份相繼公布的2021年人口數據來看,已經有超一半的省份在負增長,而七普時期,人口負增長的省市自治區僅個位數。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信號是,許多人口大省的出生人口數量都在大幅下降。
2021年,出生人口*多的10個省份是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安徽、廣西、江蘇、湖南和貴州。其中,僅有廣東省的出生人口超過了100萬。
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現在出生人口排名前列,其實主要還是受原有人口基數大的因素加持,這些人口大省,是勞動力輸出大省,實際上也就是生育人口的輸出大省。
生育人口的外流,已經體在出生人口數上——與2017年相比,這些人口大省,如河南、山東、湖南、江西、山東、安徽等,2021年出生人口都下降了40%以上。
降幅*高的山東,更是達到了57%,山東省202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0.02‰,今年大概率會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即將與“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的結論相呼應。
可以確定的一個趨勢是,未來幾年,人口負增長將成為全國性趨勢,我國人口正增長的省份將由“片狀”變為“點狀”。
人口問題為什么重要?
相信很多讀者都感受到了,無論是增長還是減少,人口話題總是能引起廣泛的討論。
因為,人口問題從來都不單純只是人口問題,本質上還是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關系的問題。
而人在社會物質活動中,是具有雙重屬性的,我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是生產活動的起點,也是消費活動的終點。
所以,人口會同時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對經濟社會產生影響。
在供給端,人*明顯的特征就是具備勞動能力。在字典的解釋中,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也就是說,人口直接決定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和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勞動力人口的數量優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奇跡”,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數量型“人口紅利”。
而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疲弱乏力,經濟發展一度呈現出后勁不足之勢,其中的根源之一也是由于人口數量紅利的快速消失。
同時,國家的創新能力也與人口,尤其是國內年輕人口的比例密切相關,人口的老齡化將嚴重影響一個國家創新創業的能力。
此外,人口增量也仍然與年輕人口息息相關,受到其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影響。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恩格斯將再生產概括為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人自身的再生產,“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須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
而生育、撫養下一代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支付周期也非常漫長。
從懷孕至孩子出生,再到孩子實現經濟獨立階段的十幾年或二十幾年時間里,父母需要支付孩子各項衣食住行、教育支出等費用。
這對家庭來說是成本支出,而對社會經濟而言,這就是源源不斷的消費需求。
就像網友調侃的那樣:如果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娃,那誰來買房?誰來裝修?誰來拍婚紗照?誰來買幾萬一對的鉆戒?誰來養活那些婚宴酒店?誰來買奶粉尿不濕?誰去給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交幾萬一年的學費……
或者可以說,在社會中,處于勞動年齡人口的年輕人是生產者,少兒和老年人口則是勞動年齡人口所要供養的消費者。
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人口結構,約等于撫養比,已經有大量文獻研究發現,撫養比對居民儲蓄率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般來說,“少子化”會提高教育、醫療支出的儲蓄替代效應,帶來高儲蓄率,從而進一步影響社會投資。
所以,從長遠宏觀的視角來看,人口的再生產過于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的確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挑戰。
人口問題里的個人
近些年來,伴隨持續低迷的生育率,我國逐漸放寬了生育政策,從開放二胎到三胎,再到各地的生育政策調整,以及時不時出現的一些稱得上奇葩的專家提高生育率的政策建議,仿佛整個大環境都在“催生”。
然而,政策的實施效果大家都有目共睹,全國人口馬上都要每年負增長了。
實際上,盡管人口對于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但它終究需要落腳到社會中每個個體的生育選擇。
而生不生孩子,對個體來說,出發點一定不會是首先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的。
生育問題之所以總是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也是因為生育問題從來都不是個單純的“生與不生”的簡單決定。
圍繞生育決定的,是“就業-買房-結婚-生娃-帶娃”的連環挑戰。
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下,這些環節,每一個都是挑戰,沒一個是輕松的。是否生育的決定,甚至可以說能直接關乎年輕人未來幾十年的生活質量和人生走向。
從“就業”這*關開始,就已經難倒很多年輕人了。
今年4、5月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8.2%與18.4%,6月已經飆升至19.3%,這意味著每五個青年中就可能有一個是處于失業狀態。
現在的就業形式這么嚴峻,再加上反反復復的疫情,很多人連就業問題都無法解決,更別提攢錢買房了。
前段時間,房企暴雷、樓盤爛尾、老百姓被坑的新聞隨處可見,大概率還會勸退部分在猶豫買不買房的年輕人。
跳過買房的環節,接下來就是結婚了。
根據民政部的數據,2021年,我國結婚登記數據為763.6萬對,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后,我國結婚登記數據再次跌破800萬對大關。
有媒體梳理歷史數據指出,2021年也創下了1986年(民政部網站公布有1986年以來的數據)以來的新低,僅為2013年*高峰的56.6%。
而婚姻現象的背后,還涉及到此前出生率降低、性別比失衡的傳導結果。
比如,“90后”比“80后”少約3100萬,“00后”比“90后”少4100萬,結婚的主力軍25-29歲的人口本身也是在大幅下滑的。
不過,正如任澤平團隊在其《中國婚姻報告2021》中總結的那樣,現在中國人婚姻現狀確實是:“結婚少了、離婚多了、結婚晚了?!?/strong>
如果一路過關斬將來到了“生娃”環節,接下來,高昂的養娃開支和機會成本,以及“生下來沒有人帶”的困境又會繼續勸退部分經不起折騰的小家庭。
另外,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娃也不是想生就能生出來的。
受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加、晚婚晚育等因素影響,我國的不孕不育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央視去年9月報道,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至12%~18%。不少家庭雖然急著懷孕,卻有心無力,始終懷不上。
而上述這一路列舉不完全的挑戰下來,相信不少年輕人都會從靈魂深處向自己提出疑問:“我為什么要一定要生娃?”
不可逆轉的新轉折點
不可否認,人口作為生產要素,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
但同時,發展也是為了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如果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那么想持續靠人口紅利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自然也是行不通的。
人不是作為“類”存在的,人口問題也并非是一種抽象的存在,而來源于一個個具體的、現實的個人,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進行著以生存為核心的各類實踐活動的每一個鮮活的個體。
當然,讀者朋友們沒錯,具體到個人,生孩子還是要解決很多困難的。
促進生育的政策一定需要從社會中人的具體需求與困境出發,在于與之配套的一攬子生育支持舉措的設計及有效落地,而不只局限于開放自由生育的表面政策。
十九大報告已經明確指出,要“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生育率下降是大趨勢,全球都是如此,即使回升,也很難逆轉到以前的水平。
而且人口問題是長周期的,人口現象演變為人口問題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一旦人口問題顯現,往往已經錯過解決問題的*佳時機。
同時,“少子化”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老齡化”的壓力同樣迫在眉睫。
從人口年齡結構變動來看,無論未來生育率怎樣變動,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都將逐漸加重。國家衛健委預計,到2035年,我國每4個人里面,就會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從而進入人口重度老齡化階段。
而在一個少子化疊加老齡化的社會,養老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這從近幾年我國基本養老金的缺口就能窺見一二了。
因此現階段,不僅需要采取措施鼓勵生育,也更需要對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問題進行提前預警,做好應對人口轉折點或將帶來新的沖擊。
當然,這些都是國家政策層面需要并正在考慮的問題。
而我們普通人,則更需要認清形勢,提前做好準備。因為,生育率的下跌和人口負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終一定會傳導到社會個人身上。
所以,目前,咱們至少可以先在職業方向和養老儲備上,有針對性的為自己應對風險留下足夠的提前量。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資料:
劉媛,熊柴.全球人口變局、影響及中國應對[J].經濟學家,2022,(01):26-35.
原新.我國人口增長的*新趨勢與應對方向[J].人民論壇,2022,(Z1):68-70.
王金營,李莊園,王冬梅.中國人口長期發展目標研究——基于增強經濟實力的認識[J].人口研究,2022,46(04):40-54.
劉永凌.馬克思人的再生產理論對破解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啟示[J].學習與探索,2020,(09):133-140.
弓麗娜,夏慶宇.論發掘內部經濟動力、充分利用人口優勢對促進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性[J].河南農業,2021,(03):51-53.
李明明,張杏.2021年地方出生人口盤點:河南、山東不足80萬 多地促生育政策落地[N].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8-01(005)
澎湃新聞:《人口志|中國的低生育率問題及對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45194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中國人口即將進入負增長,財政政策將會更重要 - 21經濟網 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0731/herald/6d13d249c4eda0388065b2392cdf1fd7.html
15省人口負增長,哪些省份依然“能生”|廣東省_新浪財經_新浪網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2-08-08/doc-imizmscv5336494.shtml
中國網:《人口出生率創43年新低 2020年我國生育率跌破1%》http://henan.china.com.cn/m/2021-12/31/content_41841909.html
2021年結婚登記創36年新低,廣東河南結婚人數*多 https://www.yicai.com/news/101354157.html
中國新聞網:《浙江等地推進輔助生殖入醫保,我國育齡夫婦不孕不育率超一成》https://www.chinanews.com.cn/life/2022/08-03/9818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