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主線
前兩天,雷軍在個人年度演講快結束時,順手扔出了王炸——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CyberOne。
并且這次不是ppt,也沒有學馬斯克找人穿道具服上去尬舞,而是直接拿出原型機互動了一番。
近幾年,研發機器人儼然成為科技公司展示肌肉的*手段,從早年的波士頓、本田、軟銀,到最近的特斯拉,再到現在的小米,每一次都會引來無數關注,炒作潮一波接著一波。
不過,市場終究由需求催生。
冷靜的投資者,在尋找掘金方向之前,需要先搞清楚: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機器人??
01、三大應用方向
據工信部和發改委等十五部門印發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我國中國將成為全球機器人集成應用新高地、高端制造聚集地以及技術創新策源地,整機綜合水平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而產業能夠增長并存續的核心要素,在于對整個社會趨勢變化帶來實際應用價值。
縱觀當下叫得上號的幾款人形機器人,按產品定位,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一、服務型。
是相對工業機器人的概念,本身是一種十分寬泛的應用領域,目前比較火熱的主要有保姆機器人、教育機器人、養老機器人等等。
一個個看。
①保姆類。簡單講,大概是集現在空氣凈化機器人、掃地機器人、洗衣機器人等等于一體的機器人,能把簡單的家務活包圓。
目前主要幾種家務機器人,來源:浙商證券
這可能是剛剛面世的小米“鐵大”目前比較適用的領域。細看其產品。
單手垂直抓握物體重量為1.5kg,即無法托舉重物;負載量為零,即無法作為運輸工具;且沒有十指,即無法完成精細化動作。如此,“鐵大”只能做些不需技巧的家務活(甚至還做不了)。
這是相對簡單的應用模式,只需將市面上現有的產品功能做些整合,得到一款復合型家務機器人即可。
直觀對比小米CyberOne和特斯拉Optimus,來源:申萬宏研究
②教育類。一個劃時代產業的發展,必然需要廣泛營造教育氛圍。
學科類的,對學童來說,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玩具,作為“打開智慧天窗”的工具。
分場景看,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家庭中使用,如教室中的STEAM教具、遠程控制機器人,家庭中的智能助理、兒童教育伙伴、智能玩具等等。
此外,還有更具想象力的概念性產品,比如機器人助教、機器人教師等等,還需要市場驗證。
最近幾年在硅谷,已有一批新興教育機器人企業異軍突起,與以樂高為代表的老牌公司對峙,形成了教育機器人產業的新格局。
12類教育機器人應用場景,來源:國聯證券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教育機器人市場起步稍晚,但前景非常廣闊。
重視教育是中國家庭的傳統。以北京為例,平均每個家庭費用為總支出的三分之一。在雙減政策催化下,能替代課外補習的“教師型”機器人,必將成為創投圈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
問題在于,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和家長是否有動力讓孩子嘗試課本之外的“開放性”學習,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③養老類。目前,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個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全球各國相繼邁入老齡化社會。
在我國,個別城市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甚至占30%-40%,盡管家庭養老是傳承數千年的主流,但子女與父母相互守望并非易事,很難為老人提供無微不至、全天候的照料。
而且因為發展速度過快,目前國內養老機制并不健全。在養老壓力越來越大之際,讓服務型機器人走進社區、機構、家庭,解決老人陪伴、護工短缺問題尤為重要。
據國家衛健委、民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國家鼓勵重點發展家庭服務、中醫數字化、康復輔助、養老監護、健康管理機器人五大品類。
這類機器人的主要任務是完成陪伴和緊急救護,對象為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
比如,它們可以根據主人指令,通過物聯網控制家中門窗開關、燈光明暗以及電器使用情況,避免老人諸如起夜開關燈磕傷、忘記關閉電器引發火災、忘記關門窗家里進賊等等情況。
同時,在病情緊急時,大多數老人都很難準確描述自己的病癥。這個時候,機器人平時連接生理指標檢測設備、儲存下來的測量數據,能給急救人員準確判斷。
當然,對老人而言,有一個可以交流對象的“陪伴”,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二、替代型。
制造機器人的最終目的,必然是為了解放人類自身,即接替人類負責某些工作,也可以分為三種。
①勞動力替代。
還是老齡化社會的問題。據聯合國數據,到2050年,全球老齡人口占比將達到21%,*超過年輕人數量。
已經有跡象表現,如今各大經濟體對熟練工人的需求已超過供應。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預計將產生8520萬人的人才缺口,導致8.452萬億美元的未實現年收入,相當于日本+德國GDP之和。
其中,僅美國就可能因缺少勞動力,而損失1.748萬億美元財政收入,占經濟總量的6%。
適齡勞動力持續減少,進一步用機器替代人力成為解決社會長期問題的剛需。
據麥肯錫預測,2030年全球將有4億個崗位被機器人替代,若按10萬人民幣/年的平均收入來算,這很可能將是幾十萬億的市場。
馬斯克說,這個市場高達40萬億美元,是電動車市場的10倍,正是依此而來,老馬也從不掩飾想用機器人代替人的想法。
目前,特斯拉出貨量穩步提高,離不開其規劃的10個超級工廠。如果能使用一款人形機器人代替工廠中的工人,只要綜合成本低于員工薪資,就是一筆好生意,并能向全世界出口。
等到流水線工人被取代,諸如快遞員、外賣員、保安、接待員等重復性高的崗位,也不遠矣。
所以有觀點認為,人形機器人甚至將把特斯拉的市值推到5萬億美元以上。
②伴侶替代。
前兩年,一位日本單身女博士買了一臺軟銀出品的Pepper機器人,后來日久生情,覺得它會聊、溫柔,于是又買了兩臺Pepper,組成了四人家庭,每天一起吃飯、逛街。
這事在當時極為轟動,吸引了數十個國家100多家媒體報道。
其實現在看來,也不那么令人驚訝。
據社會研究表明,日本的處女率高達40%,處男率也高達36%,處于極低欲望的水平。其他國家雖然沒有這么夸張,但大體上的趨勢都差不多: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年輕人越來越宅。
對這部分人而言,真人連二次元角色都比不過,自然也比不過機器人。
隨著未來機器人越來越傳神,他們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這部分需求可以說是必然的。
③娛樂替代。
即對一般機器人進行擬人外形改造、硬件設計,包括語音和視覺,使機器人擁有與人和諧交互的方式。并運用相關娛樂形式軟件開發,得到一種老少皆宜、用途廣泛的機器人。
這類機器人主要以觀賞為主,可以像普通人,也可以像影視劇或游戲中的人物?;螋骠嫫鹞?,或引吭高歌,或……,或表演雜技,差不多就是智能化的娃娃。
此外,參照最近兩年火熱的虛擬偶像,同樣以AI為內核,未來未必不會有機器人偶像這種存在,當演員、歌手、主播啥的,都有可能。
日本東京博物館的asuna,作為設計周的明星,是一個典型例子。
三、超人型。
以*的波士頓公司為例,創造的產品旨在追求超越人類運動能力的極限,以承擔人類無法勝任或及其危險的工作,比如戰爭物資運輸、地下勘探等等。
這個方向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科研單位參與,比較有名的還有俄羅斯FEDOR,主要用于太空領域。不過這種類型的難度是*的,商業化的場景也不如服務型和替代型大、多,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
不過,生而為機器人,這仍然是一個看臉的世界。
機器人想要被社會接受,除了技術問題和應用場景,外表其實更關鍵。
02、是何模樣
Robot一詞,源于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筆下的《羅素姆的*機器人》,原型為“Robota”,在捷克語中為“苦力”的意思。
羅素姆公司大量制造機器人奴隸,它們擁有人類的外貌,日復一日從事繁重的勞動。在海倫娜等理性主義者的幫助下,Robota逐漸擁有自我意識,開始對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滿。
起義爆發,人類被屠殺殆盡,只有像機器人一樣用自己雙手勞動的阿爾奎斯特存活。
統治世界后,Robota們痛苦地發現,技術資料已被人類焚毀。為了創造后代,它們請求阿爾奎斯制造新的機器人,并自愿成為實驗材料。
然而,阿爾奎斯特能力有限,盡管肢解了一個又一個Robota,也無法成為新紀元的上帝。絕望之際,一對男女機器人突然進化出人類獨有的情感——愛情,擁有了繁殖后代的能力。
新的亞當和夏娃誕生了,世界得以延續。
哈利路亞!
Robota形象
這部作品誕生于1921年,因為傳播廣泛,一度引發歐美民眾的恐慌,擔心未來真的會有Robota造反屠殺人類。
后來,*的機器人三大原則,其原始出處就是曾經為防止Robota反叛而設定的:
1.機器人不允許傷害人類,或在人類受傷害時袖手旁觀
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但不得違背*原則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但不得違背*、*原則
不過,Robota畢竟是虛構的,現實中的人形機器人概念,35年后才出現。
1956年,幾位先驅者齊聚一堂,召開“人工智能會議”,人形機器人是其中重要的分支。如今,這幾位大佬早已成為機械感知、認知信息、數學邏輯等領域翹楚。
看照片,幾位與會者有個共同點:理工男。
即便到現在,人形機器人作為一項復雜的跨學科技術,涉及的專業基本都是男性偏多的理工科。
性別男,愛好女。生產力由愛好驅動,他們在研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些個人偏向,把機器人設計成自己偏好的女性形象。
同時,這也是機器人進入市場所必需的元素。
從Robota誕生至今近百年,人類在潛意識里對機器人都存在著莫名敵意,總害怕被攻擊。如果不設法減少這種恐懼,機器人永遠無法進入生產線。
內在數據的制約,當然是防止暴走的*手段,但普通民眾大多不明白,大多數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所以,擁有符合人心的外貌才是最簡便的方法。
而在大多數文化氛圍中,女性都有著溫柔、嬌弱的形象,在這種數千年的環境制約下,兩性由于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異,最終導致全人類社會女性罪犯的數量遠遠少于男性。
這已經形成一種固有印象。
在以人類意志為主導的社會中,機器人*能擁有一副溫婉女性的外在,才能消除人類部分敵意,下意識將之視為攻擊性較低的存在。
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為什么在《終結者》、《機械戰警》、《異型》中,邪惡且武力值拉滿的大多是男性機器人,而在《阿麗塔:戰斗天使》、《攻殼機動隊》、《機械姬》乃至《西部世界》中,女性機器人很多時候總以被害者的身份出現。
從2016年的Sophia,到2021年的Ameca,皆以女性外貌示人,無外乎這個道理。
但現在有一個現實問題。
根據日本現代仿真機器人教父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的“恐怖谷”效應:當仿真機器人的外觀與動作相似,但并非*擬合時,人類作為觀察者會產生厭惡反應。
如今問世的幾款女性特征機器人,雖然能俘獲我們的好感度,但按照現在的技術水平,機器人在外貌上雖然已經十分接近人類,但仍有類似僵尸的機械感,從而給人一種恐懼的防御心理。
想要真正達到健康人類的外在標準,賦予其“靈魂”,恐怕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事情。
參照恐怖谷*段上升曲線,既然做不到,不如做仿真機器人,只借鑒人類軀體結構而不顯示具體面貌。不僅能保留部分好感度,還能節省更多成本。
不論是本田曾經的阿西莫,還是現在特斯拉的擎天柱、小米的鐵大,大概都是基于此考量。
所以,我們幾乎可以判斷,未來幾年,市面上的機器人基本以“擎天柱”為范本,是一種人形而無人面貌的仿真機器人。更遠的未來,等技術再度突破,如科幻電影中真正的人形機器人才會進入市場量產,且以女性形象為主。
03、尾聲
《機械姬》中,主角迦勒與研發者內森有一段對機器人性別的爭論:
“為什么賦予她性別?人工智能不需要性別,她可以只是一個灰盒子?!?/p>
“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你認為一個意識主體能脫離性別區分而存在?”
“性別區分是生物繁殖的進化要求,可她不是生物?!?/p>
“若她只是個灰盒子,交互有何意義?意識還能存在嗎?性別很有趣,既然已存在,何不享受一番呢?”
內森認為,“交互”是很重要的,因此機器人需要定義性別,盡管這個性別與人類的繁殖演化毫無關系。
現實中,不論是研發者還是企業,為了獲得消費者更多好感,*會在方方面面使得機器人更像人,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反正根據上文所談,溫順的外表,能降低人們的戒心。
但是,機器人畢竟不是人,外貌和性別,都只是一層膠皮。金錢與欲望的火焰,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燒到對未知的敬畏,這是底線。
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能成為人類的好幫手,而不是如Robota那般,順手把我們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