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士自編程序拍攝中國空間站#10月31號,隨著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與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匯合,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收尾階段。自此,中國空間站三艙合體的“T”字基本構型即將建成。這一過程被90后天體物理學博士、知乎答主劉博洋從距離400公里外的地面上記錄下來,他自主開發光學追蹤程序,經過40多次拍攝,留下了天宮號從核心艙,到土字型、L型、再到T型建設過程中極為珍貴的民間影像記錄。他也成為國內采用光學追蹤技術拍攝到高清中國空間站的第 一人。
“我拍空間站的想法兩年前就有了?!?020年在西澳大學讀博時,劉博洋就對拍攝空間站產生興趣,但是一直苦于沒有現成的光學追蹤程序可用,且只能觀測國際空間站。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意味著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正式開啟。2022年3月,劉博洋意識到,今年將是中國空間站建設最為密集的一年,隨著天舟三號撤離空間站,到天舟四號發射,神州十四號發射,以及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發射,“中國空間站每個月,甚至每一天的形態都可能不一樣?!?/p>
他給自己下了個死命令,用十幾天時間開發出了一套光學跟蹤程序,讓望遠鏡從地面自動捕捉400公里外高速運動中的空間站。
劉博洋解釋,空間站過境時的移動速度高達每秒7.68km,相當于手槍子彈出膛速度的20倍,空間站每92分鐘可以繞地球一圈,靠人力實現穩定跟蹤幾乎不可能?!叭绻h鏡定著不動,不到半秒鐘就飛過去了,很難記錄它的動態影像?!彼运枰ㄟ^自動控制程序,讓跟蹤裝置自動識別出空間站,然后由望遠鏡捕獲、跟蹤、拍攝。
經過多次失敗和調試,今年4月19日,劉博洋和好友第 一次在河北衡水拍下中國空間站高清影像,“相當于在400公里外拍到高速路上高速行駛的汽車?!贝撕?,他更是40多次追拍空間站,記錄下中國空間站構型變化的完整過程。劉博洋說,很多年來國內天文愛好者只能觀看拍攝國際空間站,現在我們中國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很幸運能夠作為天文攝影師見證中國大航天時代的開端。
劉博洋將開發程序、追蹤拍攝的過程記錄下來,發布到知乎等網絡平臺進行科普,受到網友追捧,“看得我熱淚盈眶”,“中國的創新進步就是這么一點一點出現的”,還有很多網友詢問他能否對追蹤程序進行“開源”。作為科普答主,劉博洋稱,“拍攝空間站的過程讓我體會到,這個社會對于有目標有決心的人是非常友善的?!?/p>
作為知乎答主,劉博洋的科普開闊了很多人的眼界,而在知乎上,像劉博洋一樣帶來“獲得感”的寶藏答主還有很多,他們獨具專長,充滿人文關懷和勇于挑戰、不斷突破的精神。
為了鼓勵和發現更多在垂直領域深耕的創作者和創作團隊,像“燈塔”一樣映照更多人,知乎正式啟動了“燈塔計劃”,將在科學、人文和社區精神三大方向,從全網遴選 10 個優秀創作者或團隊,最終入選者將獲得單項最高 100 萬人民幣的激勵金。
目前報名還在持續進行中,最終截止時間為11月13日,有意向參與者可以在知乎搜索“燈塔計劃”了解活動詳情和申報通道。經過層層篩選后,最終入圍的10位優秀創作者或團隊將于明年 2 月揭曉。